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巴氏體 - 教育百科
ˋ
ˇ
  • 漢語拼音 bā shì tǐ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bā shì tǐ
解釋:
1.細胞遺傳學上指人類的皮膚或口腔黏膜等細胞,用特殊方法染色,正常女性的細胞核內有一深色的小點,稱為「巴氏體」。男性則無。巴氏體的數目比x染色體少一,可藉此推測細胞內x染色體的數目是否正常。也譯作「巴爾氏體」。
2.觸覺末梢器官之一。存在於皮下、黏膜及身體各部位中。為十九世紀義大利解剖學家巴希尼(Pacini)所發現,故稱為「巴氏體」。也譯作「帕希尼體」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巴氏體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