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〔希望原則〕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[Prinzip der Hoffnung], [Principle of Hope]
作者: 詹棟樑
日期: 2000年12月
出處: 教育大辭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「希望原則」是由德國哲學家布洛克(Ernst Bloch, 1885~1977)所提出來。布洛克於一九三七年希特勒(Adolf Hitler)興起後,與法蘭克福學派(Frankfurter Schule)隨同流亡美國,因與法蘭克福學派中的阿多諾(Theodor W. Adorno)理念不同而受排斥。一九四九年回到東德,成為萊比錫大學(Universität Leipzig)的哲學名教授。後不見容於共產黨,於一九六一年移居西德,成為知名人物,多次獲學術成就獎,奠定了他在學術上的地位。
  〔希望原則〕包括著作三冊,是他流亡美國於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七年寫成,一九五四年出版。該書出版後,與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著作齊名,對西方社會思潮有重大的影響。他在書中提出了「具體烏托邦」(Konkrete Utopie, Concrete Utopia)的概念;所謂「具體的烏托邦」就是指向人類幸福的未來,但並不是盲目的空想,而是有具體的步驟,透過改造世界來創造達到理想社會的更大可能性。這種烏托邦致力於解救那些苦難的、經濟上依附於人的被壓迫者。
  他認為希望哲學,所探討的是希望與可能性的問題,尤其是「現實存在於希望之中」。因此,人在追求與期待,對未來永遠存著希望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〔希望原則〕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