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庇羅主義 - 教育百科
庇 | |
羅 | |
主 | |
義 |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| Pyrrhonism |
作者: | 但昭偉 |
日期: | 2000年12月 |
出處: | 教育大辭書 |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 庇羅主義是懷疑主義(Scepticism)的同義詞,由古希臘哲學家庇羅(C. Pyrrho of Elis, 365~275 B.C.)的主張發展而來。庇羅本人並無著作傳世,他的哲學觀點是經由提蒙(C. Timon of Phlius, 320~230 B.C.)的作品而為人所知。 庇羅認為人類的理性有限制,無法了解事物的實體(reality),只能知曉事物的表象而不能把握絕對的真;同樣的事物由不同的人看,便會有不同的面貌,很難確定誰是誰非。在這個前提下,庇羅認為聰明人最好不要妄下斷言,與其說「某事某物是如此」,不如說「某事某物就我看來是如此」,只有這樣,一個人才能得到內心的平靜。 在價值領域中,庇羅也認為:即使事物的本身有美醜、善惡與是非,也無由為人所得知;聰明人應謹記絕對真理是無法掌握的,能做的僅是求得個人內心的平靜而已。(參見「懷疑論」) |
|
資料來源: |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庇羅主義 |
授權資訊: |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 |
貓頭鷹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