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懷疑論 - 教育百科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huái yí lùn
解釋:
一種哲學知識論上的學說。與獨斷論相對,否認知識的可能。近代哲學家持此種理論者,以休謨為最著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懷疑論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Scepticism
作者: 但昭偉
日期: 2000年12月
出處: 教育大辭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懷疑論是指對客觀可靠知識成立的可能性的懷疑,甚至加以否定的哲學主張;這種主張依懷疑的程度分為全盤懷疑論(Wholesale Scepticism)和溫和懷疑論兩種。
  全盤懷疑論主張所有的知識都不成立,也都不可能成立,因為知識之所以能成立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確定性,但事實上我們無法肯定現今被視為知識的東西都有十足的確定性;在這樣的設定下,知識當然就無由存在。
  溫和懷疑論文分為兩類:一類是懷疑知識建構方法的可信程度;另一類是懷疑某些對象的可知性。前者認為建構知識的方法或憑據並不可靠,這些方法或憑據包括直觀、天啟、感官經驗及理性;既然建構知識的工具不可靠,所有的知識的可信程度就都可疑。後者認為類某些事物或對象沒有認知的可能,這些事物或對象主要包括經驗事實、自然事物、別人的心理狀態、人類的過去與未來、世界整體、超感官的價值與宗教或形上玄思等,這些事物或對象既非人所能認知,有關此類事物或對象的知識也就沒有成立的可能。
  全盤懷疑論是一項難以立足的理論,犯了自我矛盾的毛病,因為如果所有的知識都無法成立,其懷疑亦無法成立。又如全盤懷疑論如要成立,其本身就須具有十足的確定性,但其支持者無法提供充分的證據。在哲學史上,全盤懷疑論的主張者非常少,只有在古希臘社會中出現過。溫和懷疑論則有其積極意義,使我們在追求知識及建構知識時,一定要設法將自己認知活動建立在明確穩定的基礎上,以免產生錯誤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懷疑論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