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認知引導教學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Cognitively Guided Instruction
作者: 張景媛
日期: 2000年12月
出處: 教育大辭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「認知引導教學」的基本假定是指從學生的原有知識為出發點,幫助學生分析他們的思考歷程,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  維拉諾(A. Villasenor)與肯尼爾(H.S. Kepner)於一九九三年的研究中用十二位一年級教師為實驗組,給予認知引導教學的訓練,另以十二位教師為控制組,結果發現實驗組教師較會和學生溝通。當學生做對答案時,教師會問學生是如何算出來的,有時學生會給教師一個看起來是對的答案,其實理由是錯誤的或有缺失的;而當學生做錯答案時,教師也加以詢問,以了解學生答錯的原因。教師使用認知引導教學的策略後,能由學生的反應中了解學生學習進展的情形,以便思考下一步的教學活動。學生經由認知引導教學活動後,能認真思考問題,也能對教師的問題謹慎以對。
  使用認知引導教學策略的目的要先釐清,否則易陷入教師批判學生想法的情境之中,破壞師生關係。認知引導教學的概念原是引用現代建構論的看法,強調學習是師生雙方捕捉對方的想法,當雙方因互動產生的壓力解除時,學習就產生了。所以認知引導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使教師了解學生的意圖與想法,以便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認知引導教學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