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學本性情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作者: 張鍠焜
日期: 2000年12月
出處: 教育大辭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「學本性情」是清代學者章學誠(1738~1801)的學術主張,意指追求學問應依據個人的天性至情,加上用功。在其所著〔文史通義‧博約中〕說:「夫學有天性焉,讀書服古之中,有入識最初而終身不可變易者是也;學又有至情焉,讀書服古之中,有欣慨會心而忽焉不知歌泣何從者是也。功力有餘而性情不足,未可謂學問也;性情自有而不以功力深之,所謂有美質而未學者也。」是認為學習必須配合性情,才能有所成。研究學問者應該選擇和自己性情接近的學科,還要努力不懈地用功,能有所得,自然能樂在其中,久而久之,累積醞釀成自己的學問。若所學不符合自己的性情,就難有深切心得,也無法將所學化成自己的思想和性格,終無法達到高深的境界。章氏特別強調追求學問千萬不可以追隨學術風尚,而不顧自己的資質。至於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情,章學誠認為最初應廣泛接觸各種學科,試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。有關章氏「學本性情」之主張「詳見於所著〔文史通義‧博約〕三篇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本性情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