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恆星運動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stellar motion
作者: 陳正興
日期: 2002年12月
出處: 力學名詞辭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當我們觀測天空時,最容易讓我們感覺到的恆星(star)與行星(planet)的明顯差異是恆星彼此之相對位置似乎固定不變。也就是說,看起來恆星的位置好像不隨時間變化。這也就是為什麼至今一般大眾仍認為恆星是固定不動的星球。而事實上透過精密的觀測,恆星之間是有相對運動存在的,因此有些星坐(constellation)的形狀在幾百年內有著明顯的變化。恆星之間的相對運動即為恆星運動所造成,一般也直接稱此種相對運動為恆星運動。
  恆星運動首由哈雷(Halley)觀測發現,他在1718年發現大角星(Arcturus)與天狼星(Sirius)在天球(celestial sphere)上的位置分別移動了1度與半度。哈雷的觀察結果是與托勒密(Ptolemy)於西元2世紀之觀測記錄比較,而得恆星運動的發現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恆星運動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