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經空氣傳播的疾病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Air-Borne Disease
日期: 2002年2月
出處: 環境科學大辭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又稱經呼吸或飛沫傳播的疾病。此類疾病之病原體均藉由口鼻排泄物而排出。因病人的咳嗽、噴嚏、談話等動作所噴出來的飛沫皆易含有大量病菌,可使其鄰近之吸入者得到濃厚感染的機會。飛沫有大有小,且大的飛沫(或痰)很快落於地面,乾燥後可隨塵埃到處飛揚,而較小的飛沫可在空氣中蒸發形成飛沫核。這些蒸發乾燥的飛沫小片上所附著的病原菌,有些可存活10小時以上,且仍具有傳染的能力,可由易感者的呼吸進入體內而生病。屬於此類的疾病有流行性感冒、肺炎、白喉、肺結核、流行性腮腺炎、百日咳、猩紅熱、天花、麻疹等等,由於經空氣傳播的疾病是傳染病中最易形成流行,且很難防治,而損害人命最多者,吾人不得不加重視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經空氣傳播的疾病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