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旝 - 教育百科
ˋ
  • 部首 ㄈㄤ
  • 部首外筆畫 15
  • 總筆畫 19
  • 漢語拼音 kuài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kuài
解釋:
[名]
1.古代戰爭時用來發號施令的旌旗。《左傳.桓公五年》:「命二拒曰:『旝動而鼓。』」晉.杜預.注:「旝,旃也,通帛為之,蓋今大將之麾也,執以為號令。」
2.古代打仗用的發石車。《新唐書.卷八四.列傳.李密》:「命護軍將軍田茂廣造雲旝三百具,以機發石,為攻城械,號將軍砲。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旝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異體字字典

1. 古代戰爭時用以發號施令之旌旗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:「旝,旌旗也。」《左傳.桓公五年》:「命二拒曰:『旝動而鼓。』」《後漢書.卷六○上.馬融列傳》:「屯田車於平原,播同徒於高岡,旃旝摻其如林,錯五色以摛光。」

2. 古代打仗用之發石車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部》:「旝,一曰建大木,置石其上,發㠯(以)機,㠯(以)槌敵也。」《廣韻.去聲.泰韻》:「旝,木置石投敵也。」《新唐書.卷八四.列傳.李密》:「命護軍將軍田茂廣造雲旝三百具,以機發石,為攻城械,號將軍砲。」

注音: ㄎㄨㄞˋ
資料來源: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旝
授權資訊: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臺灣3.0版授權條款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