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遊戲治療(法) - 教育百科
遊 | |
戲 | |
治 | |
療 | |
( | |
法 | |
) |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| Play Therapy |
作者: | 劉麗雲 |
日期: | 2004年11月 |
出處: | 舞蹈辭典 |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 心理治療名詞。是心理治療方法之一。此法由斯拉大遜(S. R. Slavson)所創。以兒童為對象,實施時採取各類遊戲(Play)為溝通媒介,激發兒童的回憶與幻想,並隨機詢問兒童相關問題,藉以了解兒童內在的心理衝突並加以調整。遊戲治療的特點:一、形式上不嚴肅,充滿樂趣。二、非強迫性參加。三、沒有任何『宣告』的學習目的。四、沒有時間上的壓迫感。五、沒有輸贏的心理負擔。六、過程中讓兒童充滿了『主控感』(Mastery Felling)。功能含:一、生物性的功能,使兒童在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學習到肌肉的協調與動作的練習。二、內在的功能,藉由遊戲的『幻想』與『現實』的模糊臨界性,化解內在的衝突。三、人際的功能,遊戲對於兒童社交技巧的獲得提供很好的練習機會。四、社會、文化的功能,兒童在遊戲的過程中,逐漸學習種種社會角色,協助其未來在社會中的適應能力。 |
|
參照: 《學生輔導通訊》民國八十年、《張氏心理學辭典》1992。 |
|
資料來源: |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遊戲治療(法) |
授權資訊: |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 |
貓頭鷹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