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亂 - 教育百科
ˋ
  • 部首 ㄧˇ
  • 部首外筆畫 12
  • 總筆畫 13
  • 漢語拼音 luàn
  • 發音 播放
教育部國語小字典
注音:
解釋:
  1. ㄇㄟˊㄧㄡˇㄊㄧㄠˊㄌㄧˇㄓˋㄒㄩˋ˙ㄉㄜㄖㄨˊ:「ㄙㄢˇㄌㄨㄢˋ」、「ㄗㄚˊㄌㄨㄢˋ」、「ㄧˋㄊㄨㄢˊㄌㄨㄢˋ」、「ㄌㄨㄢˋㄏㄨㄥㄏㄨㄥ」、「ㄌㄨㄢˋㄑㄧㄅㄚㄗㄠ」。
  2. ㄏㄨㄣˋㄧㄠˊㄖㄨˊ:「ㄧˇㄐㄧㄚˇㄌㄨㄢˋㄓㄣ」。
  3. ㄙㄨㄟˊ便ㄅㄧㄢˋㄖㄣˋㄧˋㄖㄨˊ:「ㄌㄨㄢˋㄉㄨㄥˋ」、「ㄌㄨㄢˋㄌㄞˊ」、「ㄉㄨㄥ西˙ㄒㄧㄎㄜˇㄧˇㄌㄨㄢˋㄏㄨㄚˋㄎㄜˇㄅㄨˋㄋㄥˊㄌㄨㄢˋㄕㄨㄛ。」
  4. ㄓㄢˋㄓㄥㄙㄠㄉㄨㄥˋㄖㄨˊ:「ㄓㄢˋㄌㄨㄢˋ」、「ㄆㄢˋㄌㄨㄢˋ」、「ㄉㄨㄥˋㄌㄨㄢˋ」、「ㄌㄨㄢˋㄕˋ」。
  5. ㄋㄢˊㄋㄩˇㄐㄧㄢㄅㄨˊㄓㄥˋㄉㄤˋ˙ㄉㄜㄒㄧㄥˊㄨㄟˊㄖㄨˊ:「ㄧㄣˊㄌㄨㄢˋ」、「ㄌㄨㄢˋㄌㄨㄣˊ」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亂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luàn
解釋:
  1. 無條理秩序的。
    【例】混亂、雜亂、快刀斬亂麻
  2. 煩雜、不安寧。
    【例】心慌意亂、心緒煩亂
  3. 動盪、不安定。
    【例】動亂、亂邦
  4. 叛變、造反。
    【例】作亂、叛亂
  5. 混淆。
    【例】以假亂真
  6. 任意、隨便。
    【例】亂來、亂跑、亂說話
  7. 很、非常。
    【例】亂沒原則、亂有意思的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亂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luàn
解釋:
[形]
1.無條理秩序的。如:「亂兵」、「混亂」、「快刀斬亂麻」。
2.煩雜、不安寧。如:「心緒煩亂」。南朝宋.鮑照〈採菱歌〉七首之三:「愁心不可盪,春思亂如麻。」
3.動盪、不安定。如:「亂邦」。《詩經.周南.關雎.序》:「亂世之音,怨以怒,其政乖。」
4.有秩序、能治理的。《書經.泰誓中》:「予有亂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」
[名]
1.叛變、造反的行為。如:「平亂」。《史記.卷八七.李斯列傳》:「於是楚戍卒陳勝、吳廣等乃作亂。」
2.古代樂曲的最後一章。《論語.泰伯》:「師摯之始,關雎之亂,洋洋乎盈耳哉!」
[動]
1.混淆。如:「以假亂真」。《後漢書.卷一一.劉玄劉盆子列傳.劉盆子》:「恐其眾與莽兵亂,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別。」
2.破壞、改變。如:「搗亂」。《論語.衛靈公》: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。」唐.韓愈〈張中丞傳後敘〉:「巡就戮時,顏色不亂,陽陽如常。」
3.男女發生不正當的行為。如:「淫亂」。《史記.卷一一○.匈奴列傳》:「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,有二子。」
[副]
1.任意、隨便。如:「亂來」、「亂跑」、「亂說話」。
2.很、非常。如:「亂沒原則」、「亂有意思的」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亂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
四縣音
海陸音
大埔音
饒平音
詔安音
南四縣
釋義: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亂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
音讀: luān
屬性: 主詞目
解釋:
  1. [[形] ] 無條理秩序的。
  2. [[動] ] 用吵鬧的方式來達到目的。
音讀: lān
屬性: 單字不成詞者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亂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相關閩南語 挐氅氅亂操操 相關客家語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