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軟流圈 - 教育百科
ˇ
ˊ
  • 漢語拼音 ruǎn liú quān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ruǎn liú quān
解釋:
地球內部深層構造中緊伏於岩石圈之下的一層圈。由黏稠而能流動的物質構成,平均約二百公里厚。軟流圈內的岩石因受高溫、高壓影響,震波速度減低,使在其上的岩石圈或板塊可自由移動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軟流圈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Asthenosphere
日期: 2002年2月
出處: 環境科學大辭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在上部地函,介於地下約100至350公里之間的部份,岩石在此深度呈部份熔融,強度降低極具可塑性,黏滯性較低,具流體特性,稱為軟流圈。由於地震波通過流體狀的軟流圈時,傳播速度降低,因此又稱此深度範圍為低速帶。
  由於軟流圈具流體特性,一般認為地函的熱對流作用在此處發生,其作用與一貫作業工廠的輸送帶類似,覆載著板塊在地球表層緩慢移動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軟流圈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基本資料
英文: asthenosphere
日期: 2003年10月
出處: 測繪學辭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係由下層地殼及上層地涵所組成固狀地球之一部分,會有板塊漂移發生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軟流圈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貓頭鷹博士
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

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
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