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漠 - 教育百科
ˋ
教育部國語小字典
注音:
解釋:
  1. ㄍㄨㄤˇㄉㄚˋㄦˊㄨˊㄕㄨㄟˇㄘㄠˇㄨˊㄖㄣˊㄉㄧㄥˋㄐㄩ˙ㄉㄜㄐㄧㄕㄚㄉㄧˋㄉㄞˋㄖㄨˊ:「ㄕㄚㄇㄛˋ」、「ㄏㄨㄤㄇㄛˋ」、「ㄉㄚˋㄇㄛˋ」。
  2. ㄅㄨˋㄍㄨㄢㄒㄧㄣ˙ㄉㄜㄧㄤˋ˙ㄗㄖㄨˊ:「ㄌㄥˇㄇㄛˋ」、「ㄇㄛˋㄅㄨˋㄍㄨㄢㄒㄧㄣ」、「ㄨㄛˇ˙ㄇㄣㄅㄨˋㄍㄞㄇㄛˋㄕˋㄧㄝˇㄕㄥㄉㄨㄥˋㄨˋ˙ㄉㄜㄅㄠˇㄩˋㄨㄣˋㄊㄧˊ。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漠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
解釋:
  1. 廣大而無水草、無人定居的積沙地帶。
    【例】大漠、沙漠
  2. 不關心或不相關的。
    【例】漠視、漠然、漠不關心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漠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
解釋:
[名]
廣大而無水草、無人定居的積沙地帶。如:「大漠」、「沙漠」。唐.杜甫〈詠懷古跡〉詩五首之三:「一去紫臺連朔漠,獨留青冢向黃昏。」
[副]
不關心或不相關的樣子。如:「漠視」、「漠不關心」。宋.王安石〈論陶冶人才〉:「學者亦漠然自以禮樂刑政為有司之事,而非己所當知也。」
[形]
參見「漠漠」條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漠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
音讀: bo̍k
屬性: 單字不成詞者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漠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教育部異體字字典

1. 沙漠。如:「大漠」。《說文解字.水部》:「漠,北方流沙也。」唐.杜甫〈詠懷古跡五首〉之三:「一去紫臺連朔漠,獨留青塚向黃昏。」

2. 廣大空曠、幽深昏暗。《楚辭.王襃.九懷.蓄英》:「揚氛氣兮為旌,歷廣漠兮馳騖。」晉.陸機〈弔魏武帝文〉:「悼繐帳之冥漠,怨西陵之茫茫。」

3. 冷淡、不關心。如:「漠視」、「冷漠」。《莊子.天道》:「老子漠然不應。」《歧路燈》第九五回:「人家竟相傳鈔,什襲以藏,而子孫漠不關心。」

注音: ㄇㄛˋ
資料來源: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漠
授權資訊: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臺灣3.0版授權條款
相關閩南語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