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彘 - 教育百科
ˋ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zhì
解釋:
  1. 豬。
    【例】豕彘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彘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zhì
解釋:
[名]
豬。如:「野彘」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雞、豚、狗、彘之畜,無失其時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」《商君書.兵守》:「老弱之軍,使牧牛馬羊彘。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彘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異體字字典

1. 豬。如:「野彘」。段注本《說文解字.彑部》:「彘,豕也。後蹏(蹄)廢謂之彘。」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雞、豚、狗、彘之畜,無失其時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」《商君書.兵守》:「老弱之軍,使牧牛馬羊彘。」

2. 古邑名,在中國大陸山西省霍縣。《尚書.禹貢》:「太岳在太原西南。」唐.孔穎達.疏:「此岳即太岳也,屬河東郡,在太原西南也。《地理志》:『河東彘縣東有霍太山,此彘縣周厲王所奔。』」

3. 姓。《廣韻.去聲.祭韻》:「彘,……又姓。《左傳》有彘恭子。」

注音: ㄓˋ
資料來源: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彘
授權資訊: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臺灣3.0版授權條款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