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食蟹猴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Crab-eating Macaque
日期: 2007年1月
出處: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
辭書內容
學名:
Macaca fascicularis (Raffles, 1821)
形態:
頭軀幹長36.7~51.4公分,尾長達頭軀幹長的50%以上,體重2.5~5.2公斤,頭圓、臉黑,背部橄欖灰色,腹部顏色較淺。
分布:
緬甸東南部、泰國與中南半島南部、馬來半島、蘇門答臘、爪哇、婆羅洲、菲律賓、小巽他群島。
生態習性:
棲息環境多樣,從開闊地到森林,甚至城鎮中,但較喜海岸紅樹林;主要在白天活動,會在樹上也會下到地面活動,食物包括果實、種子、葉、芽、花、樹皮等,也吃昆蟲、無脊椎動物、蛋、小型脊椎動物,以及蟹、其他甲殼類、魚和潮間帶的一些生物;群居性,一群約6~100隻,和恆河猴一樣,通常成年雌猴的數目是成年雄猴的2~4倍,雌雄猴各有優勢位序,族群密度約每平方公里30~90隻,隨棲地品質不同,群體活動範圍從0.25~1平方公里不等,群體之間的活動範圍相互重疊;發情週期24~52天,懷孕期160~170天,一胎生1仔,出生時體重約400公克,雌猴約在2.5歲性成熟,雄猴2~3歲性成熟,圈養下壽命可達37年1個月,屬於〈華盛頓公約〉附錄二的物種。
綱:
哺乳動物綱(Class Mammalia)
目:
靈長目(Order Primates)
科:
獼猴科(Family Cercopithecidae)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食蟹猴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