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疏離感 - 教育百科
ˊ
ˇ
  • 漢語拼音 shū lí gǎn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shū lí gǎn
解釋:
  1. 因社會變遷與都市工業化的影響,使人在面對生活環境時,失去其原有的和諧與親密關係,終而形成現代人面對其生活周遭環境時,自覺無意義感、無能為力感、社會孤立感、自我分離感等複雜心態,稱為「疏離感」。
    【例】愈是高度工業化發展的國家,人與人間的疏離感也愈嚴重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疏離感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shū lí gǎn
解釋:
1.個體與日常生活、環境、團體或文化互動時,自覺無意義感、無能為力感、社會孤立感、自我分離感等複雜的心理狀態,稱為「疏離感」。
2.馬克思(Karl Marx)在其早期著作中使用的一個概念,指資本主義生產的核心關係對人與心理的影響,尤指個人與生產關係、周遭、自身、他人、產品等產生無法控制與失去關聯的無意義感。也譯作「異化(alienation)」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疏離感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