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瘙 - 教育百科
  • 部首 ㄔㄨㄤˊ
  • 部首外筆畫 10
  • 總筆畫 15
  • 漢語拼音 sāo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sāo
解釋:
[名]
疥瘡。明.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卷三三.果部.慈姑》:「(慈姑葉)搗爛封之,調蚌粉塗瘙疿。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瘙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異體字字典

1. 疥瘡。《龍龕手鏡.疒部》:「㿋,皮上起小痒瘡也。今作瘙,同。」《廣韻.去聲.號韻》:「瘙,疥瘙。」明.李時珍《本草綱目.卷三三.果部.慈姑》:「(慈姑葉)搗爛封之,調蚌粉塗瘙疿。」

2. 皮膚發癢。《玉篇.疒部》:「瘙,疥瘙痒也。」明.王肯堂《證治準繩.卷一一六.外科.疥》:「夫痂疥者,皆由風熱而生,遍體瘙痒,搔之皮起,或血出,或水出,結作乾痂。」清.吳謙《御纂醫宗金鑑.卷六九.外科心法要訣.陰虱瘡》:「陰虱瘡蟲毛際內,肝腎濁熱不潔生,瘙癢抓紅含紫點,若還梅毒蠟皮形。」

注音: ㄙㄠ
資料來源: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瘙
授權資訊: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臺灣3.0版授權條款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