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白斑躄魚 - 教育百科
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生物資訊
中文名: 白斑躄魚
英文名: Antennarius pictus
描述:
體側扁,卵圓形,腹部膨大,尾柄明顯。頭高大,頭背緣陡斜。吻短。眼小。口裂大,下頜突出;上下頜、鋤骨及腭骨均具齒。鰓孔小。體表粗糙,被雙叉小棘。頦部無肉質小突起。背鰭硬棘具3棘,第I硬棘特化為吻觸手,其長約長於第II硬棘1-2倍,末端具釣餌(Esca),呈葉形皮瓣,上有許多細絲狀突起,第 II硬棘後之鰭膜僅棘之下半部與頭皮相連,第III硬棘高大,末端彎向後方;第二背鰭長,具軟條11-12;臀鰭具軟條6-7;腹鰭顯然短於胸鰭;尾鰭圓形。體色多變,淺橘紅色至黑色皆有,體側具若干深色圓斑。背鰭、腹部、尾鰭及臀部具多個有淡緣之黑色眼狀斑。
分布:
分布於印度-太平洋區,西起非洲東岸、紅海,東至夏威夷及社會群島;東大西洋區。臺灣澎湖及東沙海域有產。
作者: 臺灣魚類資料庫
授權方式: 創用CC
資料來源: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