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位相差顯微鏡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
日期: 2002年2月
出處: 環境科學大辭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未經染色的活細胞由於細胞和水的對比並不明顯,故於亮視野顯微鏡下並非清晰可見,因此微生物在觀察之前通常需要加以固定及染色,以增加對比並製造細胞結構間的差異。位相差顯微鏡則是在光學上改變光線通過物體時的速度,使之產生差異,藉以形成明顯的對比,而使物體可以清楚地被看見。位相差顯微鏡可用來觀察活的微生物,並可省去觀察微生物構造所必需的染色步驟。為方便未染色微生物的觀察,在設計上是將直接通過背景的光與通過物體的光分開,使此兩個不同的光波產生與另一個光波約90°(1/4λ)的相差,因而產生破壞性的影響,並造成光密度的差異。位相差顯微鏡於細胞成分例如內胞子及含有聚羥基丁酸鹽(poly-β-hy-droxybutyrate)、硫或其他物質之包容體的觀察特別有用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位相差顯微鏡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我是貓頭鷹博士,
有問題可以問我喔!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