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細菌性食物中毒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
日期: 2002年2月
出處: 環境科學大辭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食品,使食品中存在大量細菌或已生成之腸毒素,引起的食物中毒。臨床上根據中毒症狀和預後可分四型:(1)輕度胃腸型,潛伏期短(30至60分),症狀較輕呈一般性嘔吐或腹瀉。以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常見。(2)急性胃腸炎型,潛伏期3至10小時,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症狀顯著,用抗菌素治療有效。有沙門菌屬食物中毒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、致病性大腸桿菌食物中毒、變形桿菌食物中毒、小腸結腸炎及空腸彎曲菌食物中毒。(3)神經麻痹型,潛伏期1至3天(甚至1週),肉毒桿菌食物中毒,症狀有咽下困難、複視、失聲、呼吸困難等。(4)嚴重型,潛伏期短(1至2時),出現噁心、嘔吐,症狀嚴重,常因黃疸、昏迷、抽搐、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。抗菌素治療無效。如毒蕈中毒。一般食物中毒發生時,可根據臨床表現進行治療,但必須同時分離病原菌和檢驗毒素及血清學檢驗,以進行針對性的防治措施。防止食品帶菌並及時徹底的加熱滅菌是主要預防措施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細菌性食物中毒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