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玉緣棘角海星 - 教育百科
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
知識單元
簡介:
玉緣棘角海星Calliaster childreni屬於角海星科Goniasteridae,5腕,腕的橫切面呈長方形,端板明顯膨大且翹起。輻長(R值)可達6公分,輻長(R)/間輻長(r) = 6公分/2.2公分。上緣板及下緣板明顯且對稱,上有2~3個大型短棘,容易脫落,各板之間圍有許多顆粒體。背板平滑,但體盤中央的背板有豎棘,輻部中線(龍骨板)亦有數個豎棘排成一列。每一腹板各有一個短鈍棘,但容易脫落。背、腹板四周均被密顆粒體包圍。篩板一個,略呈圓形,裸露且凸起,上有許多細溝紋。肛門位於體盤中央,被許多顆粒體包圍,不易發現。圍步帶板上有6~8個溝棘,溝棘後方有2個大直立棘,排成一列,和步帶溝垂直,這些大型棘容易脫落,圍步帶板周圍圍有一圈顆粒體。步帶溝狹小,被溝棘遮住。口板不凸起,上面各有2個大直立棘,周圍圍有一圈顆粒體。口棘排成一列,呈V字形,每側約有8個,前1個較大且長,但均擠在口的中心,遮住口部。管足兩列。生活時顏色美麗,呈棕褐色,間輻部各有一深褐色斑塊,腹部顏色較淡。 分布於日本南部、中國南部及澳洲西部。模式標本採於日本。臺灣地區的台南縣馬沙溝、宜蘭縣大溪及屏東縣東港附近海域有採集記錄,稀有,採於近岸的大陸棚,水深約200公尺的泥底。
知識 1:
朝下(Under)
資料來源: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玉緣棘角海星
中文門名: 棘皮動物門
紀錄類別: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
中文科名: 角海星科
棲所環境: 沙底
拉丁種小名: childreni
拉丁屬名: Calliaster
中文綱名: 海星綱
拉丁界名: Animalia
拉丁科名: Goniasteridae
拉丁門名: Echinodermata
學域-大分類: 動物-棘皮動物類
分布深度: 100~400m 淺海區 IV
中文界名: 動物界
台灣分布地點: 台南縣馬沙溝附近海域
中文目名: 瓣棘海星目
拉丁目名: Valvatida
拉丁綱名: Asteroidea
授權資訊: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:謝玉鈴小姐
04-23226940*786
ling@nmns.edu.tw
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生物資訊
中文名: 玉緣棘角海星
英文名: Calliaster childreni
描述:
玉緣棘角海星Calliaster childreni屬於角海星科Goniasteridae,5腕,腕的橫切面呈長方形,端板明顯膨大且翹起。輻長(R值)可達6公分,輻長(R)/間輻長(r) = 6公分/2.2公分。上緣板及下緣板明顯且對稱,上有2~3個大型短棘,容易脫落,各板之間圍有許多顆粒體。背板平滑,但體盤中央的背板有豎棘,輻部中線(龍骨板)亦有數個豎棘排成一列。每一腹板各有一個短鈍棘,但容易脫落。背、腹板四周均被密顆粒體包圍。篩板一個,略呈圓形,裸露且凸起,上有許多細溝紋。肛門位於體盤中央,被許多顆粒體包圍,不易發現。圍步帶板上有6~8個溝棘,溝棘後方有2個大直立棘,排成一列,和步帶溝垂直,這些大型棘容易脫落,圍步帶板周圍圍有一圈顆粒體。步帶溝狹小,被溝棘遮住。口板不凸起,上面各有2個大直立棘,周圍圍有一圈顆粒體。口棘排成一列,呈V字形,每側約有8個,前1個較大且長,但均擠在口的中心,遮住口部。管足兩列。生活時顏色美麗,呈棕褐色,間輻部各有一深褐色斑塊,腹部顏色較淡

分布:
分布於日本南部、中國南部及澳洲西部。模式標本採於日本。臺灣地區的台南縣馬沙溝、宜蘭縣大溪及屏東縣東港附近海域有採集記錄,稀有,採於近岸的大陸棚,水深約200公尺的泥底。
作者: 李坤瑄
授權方式: 創用CC
資料來源: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我是貓頭鷹博士,
有問題可以問我喔!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