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顫抖性腦性麻痺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Tremor Cerebral Palsy
作者: 陳長益
日期: 2000年12月
出處: 教育大辭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顫抖性腦性麻痺是腦性麻痺的一種類型。其病因為:(1)錐體外徑系統受損害;(2)由基底核或小腦的病變引起。其病徵如下:(1)顫抖,是一種不隨意的、節律的交互動作 ,即指擷抗肌肉(antagonistic muscle)受障礙而失去平衡狀態所引起的。主要特徵是肢體呈現具有韻律節奏的不隨意顫抖運動。通常是遠側軀幹發生有規律性非隨意性的運動,可分為動作性顫抖、非動作性顫抖和不停顫抖三種;(2)此類型兒童在嬰兒早期,全身都顯現不隨意的顫抖症狀,這時運動通常都始終一樣,且有其前兆。但其肌肉緊張力及反射作用皆正常,其顫抖現象較細微且有節律,與手足徐動型較大而多變化之顫抖不同,比手足徐動型、痙直型可更適當地向目標行動;(3)兒童的下肢顫抖會影響身體平衡,上肢的顫抖則會影響手的技巧性動作,如寫字等。有些顫抖則發生在舌頭,特別在伸舌時最為明顯,但顫抖型兒童不致發生畸型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顫抖性腦性麻痺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