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臺北赤蛙 - 教育百科
臺 | |
北 | |
赤 | |
蛙 |
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生物資訊
中文名: | 臺北赤蛙 |
英文名: | Hylarana taipehensis |
描述: 臺北赤蛙體型小型,纖細修長,約3到5公分。背部金黃綠色或綠色。體側有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,背側褶內外側各有一條黑色縱帶,腹側另有一條白線,因此側面看起來是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,非常美麗而且特殊,因此台語又稱為神蛙。傳說若欺侮捕捉臺北赤蛙,雷公會生氣,所以臺北赤蛙又稱雷公蛙。牠們的繁殖期在春天及夏天,通常躲在水池旁草叢、植物根部或者池塘中央的荷葉上鳴叫,無明顯的外鳴囊,叫聲是單音細小的「嘰」,不容易聽到,也不會形成大合唱。卵徑1.2mm。 蝌蚪吻端尖圓,眼睛位於兩側略朝上,上下尾鰭邊緣有細黑點密集成的雲斑。臺北赤蛙本來是台灣平地常見的蛙類,但由於農藥的濫用以及棲地的破壞,目前僅零散出現在台北石門及三芝、桃園楊梅、台南官田、屏東屏科大附近等少數地方,因此列為保育類動物。 |
|
分布: 臺北赤蛙分佈範圍除台灣之外,還包括印度東部、尼泊爾、越南,以及中國南方,例如雲南、廣東、香港等地區。 |
|
作者: | 楊懿如 |
授權方式: | |
資料來源: |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|
貓頭鷹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