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貧民學校(英國)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Ragged School (U.K)
作者: 沈姍姍
日期: 2000年12月
出處: 教育大辭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西方貧民學校與慈善學校、主日學校相似,均為提供貧民子女教育之機構;最早是由裴斯泰洛齊(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)在一七七四年建立於瑞士,而英國之創始者則為朴資茅斯(Portsmouth)地方的一位補鞋匠龐慈(John Pounds, 1766~1839)。龐慈利用補鞋之餘,在其工作場所免費教導貧窮墮落的鄰舍兒童閱讀、寫作、算術、烹調及修鞋技術;一身兼校長、教師、醫生、護士及遊伴多重角色。雖然其工作場所狹窄,且常擠滿四十多個學生,但由於龐慈的教學其有示範作用,帶動其他地方人道主義者之學習,紛紛設立類似之學校。這些學校大多免費,有些則收取少許費用。
  貧民學校建立之哲學,係認為教育貧者對於社會整體是具有貢獻的。由於各地貧民學校漸增,一八四四年貧民學校聯盟(Ragged School Union)在倫敦成立,對於這些學校盡其維護之責。一八七○年英國國家教育開始之際,僅倫敦地區之貧民學校即有二百所,學生人數達二萬三千名之多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貧民學校(英國)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