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牛蒡 - 教育百科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 | |
漢語拼音: | niú bàng |
解釋:
|
|
資料來源: |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牛蒡 |
授權資訊: |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 |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|
|
注音: | |
漢語拼音: | niú bàng |
解釋:
植物名。菊科牛蒡屬,二年生草本。葉互生,寬卵形或心臟形,長四十至五十公分,背面有白毛。夏日梢上著生頭狀花序,排成繖房狀,小花管狀,帶淡紫色。根及嫩葉可食,種子、根可入藥,有降火解毒的功用。 |
|
資料來源: |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牛蒡 |
授權資訊: |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 |
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生物資訊
中文名: | 牛蒡 |
英文名: | Arctium lappa |
描述: 植高100-300公分。基生葉葉柄堅硬,15-36公分,無毛或披蛛絲毛;葉片25-80×20-70公分,粗齒至近全緣,背面稀疏灰絨毛,葉面綠色,疏生短毛到近似無毛。頭狀花序通常微聚繖花序的集群,長花梗。小花梗2.5-6公分。總苞直徑25-45公釐。總苞片線形到線狀披針形,無毛到鬆散蛛絲毛,內總苞通常呈麥稈色(有時略帶紫色),邊緣有微小的開展或披反折毛。小花40多以上;花冠紫色(偶有白色),9-14公釐,無毛。 瘦果亮褐色,常帶深色斑點,6-7.5公釐;冠毛剛毛2-5公釐。 |
|
分布: 歐洲大陸,引入美國。 |
|
作者: | 紀瑋婷 |
授權方式: | |
資料來源: |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|
貓頭鷹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