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豎琴蛙 - 教育百科
豎 | |
琴 | |
蛙 |
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
知識單元
簡介: 俗名:彈琴蛙、豎琴蛙,在台灣呈局限分布,目前僅在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及宜蘭縣的礁溪和頭城附近發現;在琉球亦有分布。繁殖期從 4月到 8月。相近種類比較:腹斑蛙的體型較大,背中線較不明顯,皮膚上的疣粒及黑色斑點較多且明顯。 |
|
知識 1: 肉食性 |
|
資料來源: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豎琴蛙 | |
中文門名: | 脊索動物門 |
分布海拔高度: | 0~500公尺 |
紀錄類別: | 脊椎動物兩棲知識單元 |
中文科名: | 赤蛙科 |
拉丁亞門名: | VERTABRATA |
中文綱名: | 兩生綱 |
拉丁界名: | ANIMALIA |
拉丁亞綱名: | LISSAMPHIBIA |
拉丁科名: | RANIDAE |
拉丁門名: | CHORDAT |
學域-大分類: | 動物-兩棲類 |
中文界名: | 動物界 |
世界地理分布: | 台灣特有 |
中文目名: | 無尾目 |
拉丁目名: | ANURA |
中文亞綱名: | 平滑兩生亞綱 |
拉丁綱名: | AMPHIBIA |
授權資訊: |
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:謝玉鈴小姐 04-23226940*786 ling@nmns.edu.tw |
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生物資訊
中文名: | 豎琴蛙 |
英文名: | Babina okinavana |
描述: 中型肥碩,體長約4至5公分。鼓膜周圍有黑色菱形斑。背部是灰褐色或深褐色,有一條明顯淺色細長的背中線直達吻端,體側有一對淺色細長的背側褶。豎琴蛙目前僅在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一帶及宜蘭發現,因分佈侷限,易受干擾及傷害,2008年列為保育類。繁殖期是四月到八月。豎琴蛙雄蛙通常各自分散在水池旁的植物根部鳴叫,會挖洞,洞中有積水,雄蛙就窩在洞中鳴叫,吸引雌蛙入內交配產卵。叫聲類似撥弄琴弦的聲音「登、登、登、登」,細膩悠揚。卵成團產在水邊雄蛙挖的泥窩中,每窩約100粒卵。蝌蚪身體背部淡綠褐色,有深褐色斑點;尾長,尾鰭低。 |
|
分布: 豎琴蛙目前僅知分佈於琉球及台灣。 |
|
作者: | 楊懿如 |
授權方式: | |
資料來源: |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|
貓頭鷹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