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貓兒頭 - 教育百科
ˊ
  • 漢語拼音 māor tóu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māor tóu
解釋:
1.指鑽出地面長有絨毛的冬筍。明.田藝衡《留青日札.卷三.貓兒頭》:「今冬筍已透風有毛者曰貓兒頭。」
2.結交官府,暗中做不法勾當的人。《元典章.刑部一九.諸禁.禁豪霸》:「街方人民見其如此,遇有公事,無問大小,悉皆投奔囑托關節,俗號貓兒頭,又曰定門。」明.郎瑛《七修類稿.卷二四.辯證類.諺語始》:「元新官出京,有應盤纏者同去,就與管事,謂之貓兒頭。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貓兒頭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