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瘉 - 教育百科
ˋ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
解釋:
  1. 病好了。
    【例】痊瘉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瘉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
解釋:
[名]
1.病。《爾雅.釋詁下》:「瘉,病也。」《詩經.小雅.正月》:「父母生我,胡俾我瘉。」
2.賢才。《國語.晉語九》:「趙簡子問於壯馳茲曰:『東方之士孰為瘉?』」三國吳.韋昭.注:「瘉,賢也。」
[動]
1.病好了。《漢書.卷一.高帝紀上》:「漢王疾瘉,西入關,至櫟陽。」南朝梁.簡文帝〈答湘東王書〉:「雖西山白鹿,懼不能瘉。」
2.超過、勝過。《漢書.卷五○.汲黯傳》:「使黯任職居官,亡以瘉人,然至其輔少主守成,雖自謂賁育弗能奪也。」
[副]
更加。通「愈」。《荀子.堯問》:「吾三相楚而心瘉卑,每益祿而施瘉博。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瘉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異體字字典

1. 病癒。同「癒」。《說文解字.疒部》:「瘉,病瘳也。」《集韻.平聲.虞韻》:「瘉,病也。或作癒。」《漢書.卷一.高帝紀上》:「漢王疾瘉,西入關,至櫟陽。」唐.顏師古.注:「瘉與愈同。愈,差也。」南朝梁.簡文帝〈答湘東王書〉:「雖西山白鹿,懼不能瘉。」

2. 病。《爾雅.釋詁下》:「瘉,病也。」《詩經.小雅.正月》:「父母生我,胡俾我瘉。」唐.柳宗元〈敵戒〉:「敵存而懼,敵去而舞,廢備自盈,秖益為瘉。」

3. 詬病。《詩經.小雅.角弓》:「不令兄弟,交相為瘉。」

4. 賢才。《國語.晉語九》:「趙簡子問於壯馳茲曰:『東方之士孰為瘉?』」三國吳.韋昭.注:「瘉,賢也。」

5. 超過、勝過。《漢書.卷三○.藝文志》:「彼九家者,不猶瘉於野乎?」唐.顏師古.注:「瘉與愈同。愈,勝也。」《漢書.卷五○.張馮汲鄭傳.汲黯》:「使黯任職居官,亡以瘉人,然至其輔少主守成,雖自謂賁育弗能奪也。」

6. 愈發、更加。通「愈」。《荀子.堯問》:「吾三相楚而心瘉卑,每益祿而施瘉博。」清.龔自珍《定盦文集.平均篇》:「浮不足之數相去癒遠,則亡癒速。」

@A02710

注音: ㄩˋ
資料來源: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瘉
授權資訊: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臺灣3.0版授權條款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