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起手 - 教育百科
ˇ
ˇ
  • 漢語拼音 qǐ shǒu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qǐ shǒu
解釋:
1.下手、著手。如:「觀棋不語真君子,起手無回大丈夫。」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一:「唐奶奶起手的,不可背本,萬一知道,必然見怪。」清.吳喬《圍爐詩話》卷一:「一篇詩祇立一意,起手、中間、收結互相照應,方得無懈可擊。」
2.行教禮,即稽首,叩頭至地的跪拜禮。《西遊記》第四四回:「手敲著漁鼓,口唱著道情詞,近城門,迎著兩個道士,當面躬身道:『道長,貧道起手。』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起手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
屬性:
四縣音
海陸音
大埔音
饒平音
詔安音
南四縣
釋義:
相似詞: 【出手】
對應華語: 拿出、出手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起手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
音讀: khí-tshiú
屬性: 主詞目
解釋:
  1. [[動] ] 動手、著手。
  2. [[副] ] 一開頭的時候。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起手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相關閩南語 起手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