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排香草 - 教育百科
ˊ
ˇ
  • 漢語拼音 pái xiāng cǎo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pái xiāng cǎo
解釋:
植物名:(1)脣形科藿香屬。葉對生,卵形至闊卵形,鋸齒緣,輪繖花序密集成穗狀。小堅果平滑。可作藥,治風溼痛和感冒。原產於南洋和華西。也稱為「藿香」。(2)報春花科珍珠菜屬,纖細草本。全株光滑。單葉互生,膜質,卵狀橢圓形,長一至八公分。花梗長二至四公分,花黃色,一至二朵腋生。蒴果球形,縱裂。產臺灣及華南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排香草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生物資訊
中文名: 排香草
英文名: Lysimachia capillipes
描述:
直立無毛草本;莖通常叢生,四稜,高達60 cm,上部多分枝。葉膜質,卵橢圓形,長1-8 cm,銳尖或漸尖頭,基部漸尖,全緣或略波緣;葉柄長5-10 mm。花柄長1.5-3.5 cm;花冠裂片卵形,長4 mm。果球形,徑3-5 mm,縱裂。

分布:
低至中海拔地區。</p>
作者: 劉和義, 楊遠波, 施炳霖, 呂勝由
授權方式: 創用CC
資料來源: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