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長期保存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long term preservation
作者: 歐陽崇榮
日期: 2012年10月
出處: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數位資訊長期保存,是希望該數位資訊經過長時間後,依然能確保其資訊內容的穩定性、可讀性、可用性、真實性與完整性並維持數位資訊間的關連性。換言之,數位資訊長期保存是為了讓數位資訊在未來有需要的時候,仍可重新被使用。數位資訊保存的方法可分成九種策略:系統保存(system/technology preservation)、重複一套系統建置(preservation through redundancy)、印成紙張或其他可瀏覽媒體、轉存(refreshing)、標準化(standardization)、詮釋資料(metadata)、轉置(migration)、模擬(emulation)及封裝(encapsulation)。這九種方法與策略可進一步的分成三種類型(參見表1):第一類保存技術稱為基礎層,包括轉存、標準化及詮釋資料,可說是隨著時間之演進必須經常性、週期性的實施,此為最基礎的工作;第二類為核心層,有轉置、模擬與封裝,可說是數位資訊保存技術中,最為核心與重要的;第三類保存技術稱為輔助層,包含了系統保存、重複一套系統建置及印成紙張或其他可瀏覽媒體,其目的就是當核心層技術在保存數位資訊時,有所困難或其他特別因素的狀況下,所需使用的保存技術。表1 數位資訊保存策略之類型歐陽崇榮(民96)。數位資訊保存研究。台北市:文華。
Kranch, Douglas A. (1998). Preserving electronic documents. Procedings of the third ACM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y. 295-296.
Rothenberg, Jeff (1999). Avoiding technological quicksand: finding a viable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.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. 1-35.
參考資料:
歐陽崇榮(民96)。數位資訊保存研究。台北市:文華。
Kranch, Douglas A. (1998). Preserving electronic documents. Procedings of the third ACM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y. 295-296.
Rothenberg, Jeff (1999). Avoiding technological quicksand: finding a viable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.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. 1-35.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長期保存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