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霜毛蝠 - 教育百科
霜 | |
毛 | |
蝠 |
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生物資訊
中文名: | 霜毛蝠 |
英文名: | Vespertilio sinensis |
描述: 頭體長6.7 ~7.0 公分,尾長4.1~4.9公分,前臂長 4.6~4.8 公分,腳脛長約1.8公分,體重15~25公克。中型食蟲性蝙蝠。臉部暗黑色,身體背部的毛髮基部暗棕色,末端呈霜白色,腹部灰白色;其背部毛色春夏秋季以霜白色為主,到冬季則會轉變成黃褐色。吻部突出,兩側有明顯凹陷;耳殼末端鈍圓,耳珠松茸型。飛膜淺褐色。前肢與掌指骨均特化伸長,連接皮膜形成雙翼,飛膜淺褐色;前肢僅拇指有爪,後肢具五趾,均有爪。齒式:門齒2/3,犬齒1/1,前臼齒1/2,臼齒3/3;總齒數=32 。 |
|
分布: 由霜毛蝠在台灣發現的3筆紀錄(台中縣東勢馬鞍寮、新竹觀霧地區及新竹市)推知其會利用人工建構物(廢棄煙囪狹縫處)棲息,也會出現在中海拔森林地區,具有季節性垂直遷移特性。本種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,目前在台灣的分布族群為其最南界。</p> |
|
作者: | 鄭錫奇 |
授權方式: | |
資料來源: |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|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| Frosted Bat, Particolored Bat |
日期: | 2007年1月 |
出處: |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|
辭書內容
學名: Vespertilio superans (Thomas, 1899) |
|
形態: 頭軀幹長5.5~7.5公分,尾長3.5~5公分,前臂長4.7~5.4公分,體重14~30公克;背部毛色為紅褐色到暗褐色,由於毛尖為白色,有如毛上結霜而得名,耳短而寬。 |
|
分布: 中國大陸東部、日本、台灣。 |
|
生態習性: 主要棲息在山區闊葉林,棲所為樹洞、枝葉叢;在日本為初夏產仔,一胎1~3仔,哺乳期約35天;近年來在台灣並無確實發現記錄。 |
|
綱: 哺乳動物綱(Class Mammalia) |
|
目: 翼手目(Order Chiroptera) |
|
科: 蝙蝠科(Family Vespertilionidae) |
|
資料來源: | 國家教育研究院_霜毛蝠 |
授權資訊: |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 |
貓頭鷹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