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〔周頌〕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作者: 傅元龍
日期: 2000年12月
出處: 教育大辭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〔周頌〕為〔詩經〕篇名;為西周初期王朝祭祀祖先神明之歌謠樂曲,其產生年代,大體為武王、成王、康王、昭王的一百多年間。
  〔周頌〕共三十一篇,依其內容大體可分為五類:
  1.祭祀宗朝祖先:〔烈文〕為成王祭祖,〔豐年〕為秋收祭祖,〔有瞽〕為合樂祭祖,〔潛〕為周王用魚祭宗廟,〔閔予小子〕成王遭武王喪告祖廟。
  2.祭祀先王:祭文王的有〔清廟〕、〔維天之命〕、〔維清〕、〔雝〕、〔賚〕等五篇;祭武王的有〔載見〕、〔執競〕二篇;祭成王的有〔昊天有成命〕一篇。
  3.祭祀山川社稷:〔天作〕祭岐山,〔我將〕祭上帝,〔時邁〕武王祭山川,〔思文〕郊祭后稷,〔臣工〕祭社稷之神,〔噫嘻〕成王祈穀祭神。
  4.大武樂章:歌頌武王克殷,有〔酌〕、〔桓〕、〔武〕等三篇。
  5.其他:〔有客〕周王為宋微子設宴餞行,〔訪落〕成王與群臣議國政,〔振鷺〕宋微子來周助祭。
  朱熹〔詩集傳〕說:「周頌多不叶韻」,〔周頌〕時代較早,用語莊重,自然缺乏韻律美感,篇章亦較零亂,藝術價值不及〔國風〕。但仍可從〔周頌〕詩篇中,體會當時社會敬天法祖的心理及農民與漁牧業者的生活情況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〔周頌〕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