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朱熹 - 教育百科
zhū xī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zhū xī
解釋:
人名。(西元1130~1200)字元晦,後改字仲晦,晚號晦翁,又號晦菴、紫陽。宋婺源人,僑寓建州。曾講學於建陽考亭,因號考亭,晚築草堂於雲谷山,又號雲谷老人。累官寶文閣待制,卒諡文,後世尊稱朱子或朱文公。寶慶中贈太師,追封信國公、徽國公。其學以居敬窮理為主,集宋代理學之大成。編次著述之書甚多,所註四書,明清科舉奉為程準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朱熹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作者: 程運
日期: 2000年12月
出處: 教育大辭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朱熹(1130~1200)字元晦,一字仲晦、晦庵;祖籍安徽婺源。父親名松,考取進士後,去福建做官,遂定居於福建尤溪地方。朱熹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;從小就很聰明,剛會說話,父親指著天對他說:「這就是天。」朱熹聽後即反問:「天之上何物?」父親覺得很訝異。五歲入學,授以〔孝經〕,閱後即題字其上曰:「不若是,非人也。」十四歲時,父親死了,在困苦的環境中仍奮勉向學。
  紹興十八年(1148),朱熹十八歲,考取了進士,分發到泉州同安縣任主簿;到任後,拔擢當地優秀子弟為弟子,每天向他們講論修己治人的道理。調任時,士子想起他的教誨,人民懷念他的恩德,都不願他離開,並且為他建立廟宇,從祀於學宮。
  嗣知南康軍時,興利除害,引進士子,講論學問,並訪尋白鹿洞書院遺址 ,奏請修復 ,並訂立〔白鹿洞學規〕,俾學子遵守。其後提舉浙東,知漳州、潭州,所到之處,無不興學校、明教化,四方學者均來向他求教。
  朱熹家庭貧困,少依父友劉子羽,寓建安之崇安;後遷居建陽之考亭,簞瓢屢空,處之泰然。遠道前來請教的學生,只吃豆飯藜羹,朱熹也都同他們共用,有時還要向人借貸,其安貧樂道精神,由此可見。
  朱熹繼承北宋周濂溪與二程之學說,既博求經傳,復遍交當世有識之士。他的老師有好幾位,除奉父命師事胡原仲、劉致中、劉彥沖外,並從李侗學習;其為學大抵在於「窮理以致其知,反躬以踐其實」,而以居敬為主。他曾說:「聖賢道統之傳,散在方冊,聖經之傳不明,而道統之傳始晦。」於是竭盡心力,窮研聖賢之遺訓。所著的書有:〔易本義啟蒙〕、〔蓍卦考誤〕、〔詩集傳〕、〔大學中庸章句或問〕、〔論語孟子集註〕、〔太極圖通書〕、〔西銘解〕、〔楚辭集註〕、〔辯證韓文考異〕。所編訂的有〔論孟集議〕、〔孟子指要〕、〔中庸輯略〕、〔孝經刊誤〕、〔小學書〕、〔通鑑綱目〕、〔宋名臣言行錄〕、〔家禮〕、〔近思錄〕、〔河南程氏遺書〕、〔伊洛淵源錄〕等。
  朱熹卒年七十一;疾革時並手書囑其子在,及門人范念德、黃榦,拳拳以勉學及修正遺書為言,將一切交代清楚後,第二天正坐整理好衣冠,就枕而逝。
  朱熹歿後,詔贈中大夫,特贈寶謨閣直學士,諡曰文。理宗時贈太師,追封信國公,後改徽國公,從祀孔廟。明洪武初,詔以其所著〔大學〕、〔論語〕、〔孟子〕、〔中庸〕訓說,立於學宮,即現在所稱之四書,又有文集一百卷、生徒問答八十卷傳於世。清康熙年間升為十二哲之列,稱為先賢朱子。有子三人,塾、埜、在皆賢;在於紹定中,官至吏部侍郎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朱熹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會員投稿&教育Wiki
教育Wiki
時間
版本內容
投稿者
2014年
教育Wiki

會員投稿
我要投稿連結圖示
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,若您有注音、釋義或圖片,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,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,供其他使用者參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