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〔中庸〕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作者: 程運
日期: 2000年12月
出處: 教育大辭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〔中庸〕一書為儒家哲學之名著,言簡而義豐,旨近而意遠,闡發天人性命之理,為歷代學者所推重。
  〔中庸〕本為〔小戴禮記〕中之一篇,其間雖雜有秦漢人之語句,但從其全書文義而觀:洵為孔門傳授心法,其原文必出於子思,殆無可疑。部分章節,或經門人後學之增益,但絕不可臆斷其為偽託之書。
  〔學〕、〔庸〕二書,〔大學〕以誠意明德為旨要,〔中庸〕則以誠字為骨幹。故〔中庸〕曰:「唯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性;能盡其性,則能盡人之性;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;能盡物之性,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;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。」
  〔中庸〕一書,其言修治之方法有二:一為慎獨以存誠,即〔中庸〕所謂尊德性;一為問學以明善,即〔中庸〕所謂道問學。慎獨與問學,皆為致誠之要道,故朱子〔中庸章句〕中指出:「尊德性,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;道問學,所以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。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。」
  綜觀全書,中庸思想是合天人、知行為一的思想,書中由仁性來統攝人倫道德,以上接於精神性的天道,為人類成且的目標,鋪設一條平實可行的大道。由知性來燭照事理物理,以上應於物質性的天道,為人類成物的努力,推開一扇永恆的大門。故學者以之為六經的淵源,群經之總會樞要,在先秦儒家經書中,占有極重要的地位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〔中庸〕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