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食性 - 教育百科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|
|
注音: | |
漢語拼音: | shí xìng |
解釋:
動物飲食的習性。以動物為食,稱為「肉食性」,如獅子、老虎;以植物為食,稱為「草食性」,如羊、象;以動植物為食,稱為「雜食性」,如人。 |
|
資料來源: |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食性 |
授權資訊: |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 |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| Feeding Habit |
日期: | 2002年2月 |
出處: | 環境科學大辭典 |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 動物取食的特性或習性。動物的食性可有數種分類方式。依食物的種類可分為植食性(herbivorous)、肉食性(carnivorous)、腐食性(saprovorous)、雜食性(omnivorous)。其中植食性又可在細分為葉食性(folivorous)、果食性(frugivorous)、或以花蜜、種子、樹汁等為食。依取食的方式可分為濾食性(filter feeding)、碎屑食性(detritivorous)、囓食性(grazing)、捕食性(predatory)等。依所取用食物種類的多寡可分為廣食性(euryphagous)、狹食性(stenophagous)、單食性等。 動物的食性與其形態及行為間有著密切的關係,例如肉食性動物多有銳利的爪、牙、喙或口器,強而有力的上下顎;草食性動物有可研磨植物的牙齒,或是具反芻的胃;取食花蜜的動物則有長而彎曲的口器、口吻部或喙部。 |
|
資料來源: | 國家教育研究院_食性 |
授權資訊: |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 |
貓頭鷹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