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體質人類學 - 教育百科
| 體 | |
| 質 | |
| 人 | |
| 類 | |
| 學 |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| 英文: | Physical Anthropology |
| 作者: | 詹棟樑 |
| 日期: | 2000年12月 |
| 出處: | 教育大辭書 |
辭書內容
|
名詞解釋: 早期人類學的研究,偏向體質人類學,因為早在希臘時代就對人體進行研究,是屬於自然科學的範圍。這種研究的方法受到希臘的影響,於是體質人類學在歐洲興盛起來。體質人類學的研究,早期研究的範圍較小,大概只限於體型與體質方面,現在由於科學的進步,將研究的範圍擴大,其研究的範圍包括: 1.人類化石學(human paleontology):研究已經滅絕的人類化石及其近似動物的化石。 2.人類進化(human evolution):研究人之類型的進化過程,從人類的祖先開始。 3.人體測量學(anthropometry):測量人體的技術。 4.人體學(somatology):描述現生人類的差別、性別、個人體質上的差別。 5.種族人類學(racial anthropology):研究人種的分類、人種史、種族的混雜。 6.體質構造人類學(constitutional anthropology):研究人體類型的素質對於某些疾病和行為的相關性。 |
|
| 資料來源: |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體質人類學 |
| 授權資訊: |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 |
貓頭鷹博士
貓頭鷹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