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亂彈 - 教育百科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luàn tán
解釋:
1.清代中葉對當時興起的各種地方戲曲的泛稱,寓有貶意。以多種樂器合奏,紛雜囂亂。劇詞和音樂通俗易解,受眾多人民的喜愛。清.李斗《揚州畫舫錄.卷五.新城北錄下》:「兩淮鹽務例蓄花、雅兩部以備大戲。雅部即崑山腔;花部即京腔、秦腔、弋陽腔、梆子腔、羅羅腔、二簧調,統謂之亂彈。」也稱為「花部」。
2.梆子腔系統的戲曲。明至清初,陝西地方戲梆子腔(秦腔)因用彈拔樂器伴奏,而被稱為「亂彈」。清.劉獻廷《廣陽雜記》卷三:「秦優新聲,有名亂彈者,其聲甚散而哀。」
3.臺灣北管戲職業戲班的俗稱。參見「北管戲」條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亂彈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
音讀: lān-thân
屬性: 主詞目
解釋:
  1. [名] 一種臺灣及閩南地區的戲曲。
    例如:食肉食三層,看戲看亂彈。Tsia̍h bah tsia̍h sam-tsân, khuànn hì khuànn lān-thân. (吃肉吃五花肉,看戲看亂彈戲。這是指內行人才懂的享受。)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亂彈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相關閩南語 亂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