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斑銅礦 - 教育百科
ˊ
ˋ
bān tóng kuàng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bān tóng kuàng
解釋:
為銅與鐵的硫化物,常與黃銅礦共生。多呈錐形及柱與錐的聚形,有金屬光澤,斷口呈棕青銅色,表面易氧化成紫色或藍色,如彩虹般的顏色,為煉銅重要原料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斑銅礦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
知識單元
簡介:
在自然界中單晶體極為少見,通常以緻密塊狀或不規則狀產出。新鮮的斑銅礦呈暗銅紅色,風化後呈暗紫或藍紫暈色,時間久了之後,會變為暗黑色。灰黑色條痕、低硬度為其特色。 斑銅礦的成因與產狀和黃銅礦十分類似,它是一種相當普遍的銅礦,也是提煉銅的重要原料之一。
知識 1:
導電性
資料來源: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斑銅礦
化學成分: Cu<sub>5</sub>FeS<sub>4</sub>
國外產地: 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的Marble Bay礦區
學域-大分類: 地質-岩礦類
礦物分類: 硫化物及硫鹽
紀錄類別: 礦物知識單元
授權資訊: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:謝玉鈴小姐
04-23226940*786
ling@nmns.edu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