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燒 - 教育百科
教育部國語小字典
注音:
解釋:
  1. ㄏㄨㄛˇㄈㄣˊㄖㄨˊ:「ㄕㄠㄏㄨㄟˇ」、「ㄖㄢˊㄕㄠ」、「ㄈㄣˊㄕㄠ」。
  2. ㄐㄧㄚㄖㄜˋㄓㄨˇㄕㄡˊㄕˊㄨˋㄖㄨˊ:「ㄕㄠㄈㄢˋ」、「ㄕㄠㄕㄨㄟˇ」、「ㄕㄠㄘㄞˋ」。
  3. ㄊㄧˇㄨㄣㄍㄨㄛˋㄍㄠㄖㄨˊ:「ㄈㄚㄕㄠ」、「ㄍㄠㄕㄠㄅㄨˊ退ㄊㄨㄟˋ」。
  4. ㄩㄥˋㄐㄧㄢㄓㄨˇ˙ㄉㄜㄆㄥ調ㄊㄧㄠˊㄈㄤㄈㄚˇㄖㄨˊ:「ㄏㄨㄥˊㄕㄠㄌㄧˇㄩˊ」、「ㄏㄨㄥˊㄕㄠㄊㄧˊㄅㄤˇ」。
  5. ㄕㄠㄎㄠˇㄖㄨˊ:「ㄔㄚㄕㄠ」、「ㄕㄠㄧㄚ」、「ㄕㄠㄅㄧㄥˇ」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燒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shāo
解釋:
  1. 使東西著火。
    【例】燃燒、焚燒、燒香拜佛 ◎
  2. 加熱使物體發生變化。
    【例】燒飯、燒水、燒磚
  3. 人因病而體溫升高。
    【例】發燒
  4. 一種烹調方法:(1) 先用油炸,再加湯汁來炒或煮。
    【例】燒茄子、紅燒鯉魚 (2) 烤。
    【例】叉燒
  5. 熱烤的。
    【例】燒餅、燒雞、燒鴨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燒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shāo
解釋:
[動]
1.使東西著火。如:「燃燒」。唐.白居易〈賦得古原草送別〉詩:「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。」
2.加熱使物體發生變化。如:「燒飯」、「燒水」、「燒炭」、「燒磚」。
3.一種烹調方法:(1)先用油炸,再加湯汁來炒或煮。如:「燒茄子」、「紅燒鯉魚」。(2)烤。如:「燒烤」、「叉燒」。
[名]
人因病而體溫失常,發生高熱。如:「發燒」。
[形]
1.燒烤的。如:「燒餅」、「燒雞」、「燒鴨」。
2.在音響界極受注目的。如:「這一張紀念莫札特二百年的選曲唱片,是一張狂熱的燒碟。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燒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
四縣音
海陸音
大埔音
饒平音
詔安音
南四縣
釋義: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燒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
音讀: sio
屬性: 主詞目
解釋:
  1. [[動] ] 使東西著火。
  2. [[形] ] 溫暖。
  3. [[形] ] 溫度高。
  4. [[動] ] 中傷、挑撥離間。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燒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