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莎 - 教育百科
播放
ˇ
部 + 7 畫 = 11 [一]shā[二]suō
教育部國語小字典
注音:
解釋:
  1. 譯音用字。如:「莎士比亞」。
  2. 莎雞:一種昆蟲。體長約六公分,體色為綠或褐色。有鞭狀觸角,頭頂前方兩側有複眼,右前翅有透明發聲器,後肢較強大。雌蟲尾端有劍狀產卵器。晝伏草叢,夜出覓食,會摩擦發聲。或稱為「絡緯」、「紡織」。如:「莎雞常在夏季夜裡振翅作聲,擾人清夢。」
注音:
解釋:

莎草:多年生草本植物。葉片細長,有平行脈。花為黃褐色。地下塊根稱為「香附」,可以入藥,有健胃、理氣、調經等功能。或稱為「雷公頭」、「續根草」。如:「莎草是常見的野草,適合的生長環境是曠地或耕地。」
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莎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suō
解釋:
  1. →莎草
注音:
漢語拼音: shā
解釋:
  1. →莎雞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莎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suō
解釋:
[名]
參見「莎草」條。
[形]
生有莎草的。如:「莎州」、「莎岸」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shā
解釋:
動物名。指莎雞。一種似蚱蜢的昆蟲,色黑,有數重翅膀。常在夏季的夜晚振翅作聲,鳴聲急促似紡絲。也稱為「絡緯」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莎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
音讀: sa
屬性: 單字不成詞者
音讀: so
屬性: 單字不成詞者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莎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相關閩南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