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轆轤 - 教育百科
ˋ
ˊ
  • 漢語拼音 lù lú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lù lú
解釋:
  1. 古代一種利用槓桿和滑車所製成的汲水或舉重器具。 ◎
  2. 帶轉盤的工作器具。如製陶拉坯時的塑臺轆轤。 ◎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轆轤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lù lú
解釋:
1.利用滑輪原理製成的井上汲水用具。古人常於井上立架置軸,貫以長木,上面嵌上曲木,纏綆其上,下懸汲水用斗,用手轉之汲水。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排調》:「井上轆轤臥嬰兒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一七、一八回:「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,旁有桔槔轆轤之屬。」也作「鹿盧」。
2.機器上的絞盤。以汽力或槓桿轉動,用以起碇或起重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轆轤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相關閩南語 加轆仔吊槔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