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迎 - 教育百科
ˊ
教育部國語小字典
注音:
解釋:
  1. ㄐㄧㄝㄖㄨˊ:「ㄧㄥˊㄐㄧㄝ」、「ㄏㄨㄢㄧㄥˊ」、「ㄙㄨㄥˋㄨㄤˇㄧㄥˊㄌㄞˊ」。
  2. ㄒㄧㄤˋ˙ㄓㄜㄔㄠˊ˙ㄓㄜㄖㄨˊ:「ㄧㄥˊㄇㄧㄢˋ」、「ㄧㄥˊㄈㄥ」。
  3. ㄆㄟˋㄏㄜˊㄅㄧㄝˊㄖㄣˊ˙ㄉㄜㄧˋ˙ㄙㄑㄩˋㄗㄨㄛˋㄅㄧㄠˇㄕˋㄊㄠˇㄏㄠˇㄖㄨˊ:「ㄈㄥˊㄧㄥˊ」、「ㄧㄥˊㄏㄜˊ」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迎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yíng
解釋:
  1. 接。
    【例】迎接、送往迎來
  2. 奉承。
    【例】迎合、逢迎
  3. 朝著、向著。
    【例】迎面、迎風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迎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yíng
解釋:
[動]
1.接。如:「迎接」、「送往迎來」。《儀禮.士昏禮》:「主人如賓服迎于門外。」宋.王安石〈白溝行〉:「白溝河邊蕃塞地,送迎蕃使年年事。」
2.奉承。如:「逢迎」。《新唐書.卷九六.杜如晦傳》:「懷道及隋時位吏部主事,方煬帝幸江都,群臣迎阿,獨懷道執不可。」
3.朝著、向著。如:「迎面」、「迎風」。唐.李華〈河南府參軍廳壁記〉:「每從容府中,或有異政,雖不吾以,必預咨謀,如川決防,如竹迎刃。」
注音:
漢語拼音: yìng
解釋:
[動]
對方尚未到達而親自前往迎接。《詩經.大雅.大明》:「文定厥祥,親迎于渭。」晉.干寶《搜神記》卷一一:「昔縣人陳明,與梅氏為婚,未成而妖魅詐迎婦去。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迎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
四縣音
海陸音
大埔音
饒平音
詔安音
南四縣
釋義: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迎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
音讀: ngiâ
屬性: 主詞目
解釋:
  1. [[動] ] 成群結隊抬著人或物上街遊行,讓大眾觀看。
  2. [[動] ] 接、逢。
音讀: giâ
屬性: 單字不成詞者
音讀: gîng
屬性: 單字不成詞者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迎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