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遊行 - 教育百科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yóu xíng
解釋:
  1. 群眾為表達心意或達成特定目標,成群結隊在街上行走示意的行為。
    【例】花車遊行、示威遊行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遊行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yóu xíng
解釋:
1.遨遊、漫遊。《老殘遊記》第七回:「軍務漸平,他也無心戀棧,遂回家鄉種了幾畝田,聊以度日,閒暇無事,在這齊豫兩省隨便遊行。」
2.群眾為表達心意或達成特定目的,成群結隊在街上行走示意的行為,稱為「遊行」。如:「花車遊行」、「示威遊行」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遊行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Parade
作者: 曾淑玲
日期: 2004年11月
出處: 舞蹈辭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舞名。為一幕三場的芭蕾舞劇。1917年5月18日,由狄亞格烈夫俄國芭蕾舞團(Les Ballets Russes de Serge de Diaghilev)首演於巴黎的夏特萊劇場(Théâtre du Châtelet)。這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新穎舞劇,幾乎集合了當時最著名的藝術家的共同創作。尚.哥克多(Jean Cocteau, 1889-1963)編劇;雷歐尼德.馬辛(Leonide Massine)編舞;沙替(E. Satie)作曲;畢卡索(P. Picasso)舞台設計。舞者有洛普柯娃(Lopokova)、馬辛(Massine),瓦吉克夫斯基(Woizikonsky)、奇維爾夫(Zvereff)。故事內容主要敘述某星期日的下午,為招攬觀眾的的青睞,眾多藝人在繁華的巴黎街頭,使出各自的看家本領。哥克多的劇本明顯帶有未來主義敘事劇之特徵,沙替的音樂引入了許多流行樂的元素,畢卡索的舞台設計則具有其強烈的立體主義風格,再加上馬辛獨特的編舞手法使得這部作品,迥異於一般芭蕾舞劇的表演形式。也因為如此奇特的風格,在首演時,並未被巴黎觀眾所接受。然而,當我們要探索早期的前衛藝術發展時,此劇仍佔有不可抹煞的歷史地位。
參照:
黃麒&葉蓉《現代芭蕾》1994、Horst Koegler《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》1987.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遊行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
屬性:
四縣音
海陸音
大埔音
饒平音
詔安音
南四縣
釋義:
對應華語: 遊行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遊行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相關閩南語 遊行繞境 相關客家語 遊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