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長善救失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作者: 井敏珠
日期: 2000年12月
出處: 教育大辭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「長善救失」一語出自〔禮記.學記〕:「學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人之學也,或失則多,或失則寡,或失則易,或失則止,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智其心,然後能救其失也;教也者,長善而救其失者也。」此謂學習者有四種不同的缺失,教師施教時必須了解: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,有的人貪求多學而過於龐雜,因而未能融會貫通;有人好高騖遠,而所學粗略不實;有人見異思遷,不知取捨,而學不專精;有人畏懼困難,畫地自限而不求上進。這四種缺失,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心性不同,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心性,然後才能補救學生的缺失。教師從事教學工作,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心性缺失,助長其善;失之多者使其能夠融會貫通,失之寡者使其能夠進於篤實,失之易者使其能精於所知,失之止者使其能夠勉於所行,力求上進。如此方能長善而救其所失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長善救失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