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鞞舞 - 教育百科
ˇ
ˇ
  • 漢語拼音 bǐng wǔ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bǐng wǔ
解釋:
一種手持小鼓、搖動作響的民俗舞蹈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鞞舞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Bing Wu
作者: 王克芬
日期: 2004年11月
出處: 舞蹈辭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舞名。漢代雜舞;是在宮廷筵宴演出的民間舞蹈。手執鞞鼓邊擊邊舞。洛 陽 出土的唐三彩騎馬俑所擊之鞞,是一扁形小鼓。漢章帝造「鞞舞曲」五篇,歌名為「關東有賢女」、「章和二年中」、「樂長久」、「四方皇」、「殿前生桂樹」,歌詞均亡。曹植重新寫了《鞞舞歌》五篇,名為:「聖皇篇」、「靈芝篇」、「大魏篇」、「精微篇」、「孟冬篇」(《樂府詩集》卷五十三)。《鞞舞》傳到南朝蕭梁時代,名為《鞞扇舞》。可能是扇形單面鼓。唐代「清樂」類中有《鞞舞曲》(《舊唐書.音樂志》)今山 東 的鼓子秧歌(雙面鼓)和東北的單鼓(扇形鼓),與漢、魏以來的《鞞舞》和《鞞扇舞》疑有傳承關係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鞞舞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