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黴身裸胸鯙 - 教育百科
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生物資訊
中文名: 黴身裸胸鯙
英文名: Gymnothorax eurostus
描述:
體延長而呈圓柱狀,尾部側扁。吻圓;上、下頜略呈鉤狀。牙齒皆為尖牙狀,牙略彎勾;頜齒2-3列,頜間齒3列,鋤骨齒單列,下頜前側頜齒雙列。脊椎骨數124-127。體色暗紫褐色;魚體表有許多黃白色斑點,愈靠近頭部黃白斑點愈稠密,尾部的黃白斑點分布較疏;軀幹有3-4列頭尾方向規則排列的較大紫黑圓斑;口內的斑點形式和體表類似;眼虹彩橘黃色;尾部末端略呈白色。
分布:
廣泛分布於印度-太平洋的熱帶海域。在臺灣見於基隆、澳底、南方澳、成功、小琉球、澎湖等地。
作者: 臺灣魚類資料庫
授權方式: 創用CC
資料來源: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Stout Moray
日期: 2007年1月
出處: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
辭書內容
學名:
Gymnothorax eurostus (Abbott, 1861)
形態:
上、下頜略呈鉤狀。牙齒皆為尖牙狀,牙略彎勾;頜齒2~3列,頜間齒3列,鋤骨齒單列,下頜前側頜齒雙列。體色暗紫褐色;魚體表有許多黃白色斑點,愈靠近頭部黃白斑點愈稠密,尾部的黃白斑點分布較疏。軀幹有3~4列頭尾方向規則排列的較大紫黑圓斑;口內的斑點形式和體表類似。眼虹彩橘黃色。尾部末端略呈白色。中小型的鯙類,體長可達61公分。
分布:
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。在台灣見於小琉球、墾丁、成功、南方澳、澳底、澎湖等附近海域。
生態習性:
普遍棲息於珊瑚礁平台和斜坡孔穴,深度1~15公尺。喜歡捕食魚類。體腔中、皮膚下層及腸繫膜上經常可發現有多量線蟲寄生。成熟卵巢呈黃色。
利用:
可供食用或飼養玩賞。
門:
脊索動物門(Phylum Chordata)
亞門:
脊椎動物亞門(Subphylum Vertebrata)
綱:
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(Class Actinopterygii)
首綱:
硬骨魚類(首網)總論
亞綱:
新鰭魚亞綱(Subclass Neopterygii)
組:
真骨魚組(Division Teleostei)
亞組:
海鰱亞組(Subdivision Elopomorpha)
目:
鰻鱺目(Ordre Anguilliformes)
亞目:
海鱔亞目(Suborder Muraenoidei)
科:
鯙科或海鱔科(Family Muraenidae),Moray Eels,Morays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黴身裸胸鯙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