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祔 - 教育百科
ˋ
  • 部首 ㄕˋ
  • 部首外筆畫 5
  • 總筆畫 10
  • 漢語拼音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
解釋:
[動]
1.奉新死者的神主入廟,與先祖合祭。《說文解字.示部》:「祔,後死者合食於先祖。」《左傳.僖公三十三年》:「凡君薨,卒哭而祔。」《明史.卷一五.孝宗本紀》:「己酉,憲宗神主祔太廟。」
2.子孫的棺木附葬在祖墳裡。《南史.卷五三.梁武帝諸子傳.豫章王綜傳》:「後梁人盜其柩來奔,武帝猶以子禮祔葬陵次。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祔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異體字字典

1. 祭名。奉新死者之神主入祖廟,與先祖合祭。《說文解字.示部》:「祔,後死者合食於先祖。」《左傳.僖公三十三年》:「凡君薨,卒哭而祔。」《明史.卷一五.孝宗本紀》:「己酉,憲宗神主祔太廟。」

2. 子孫棺木附葬在祖墳裡,即合葬。《晉書.卷五一.列傳.皇甫謐》:「若亡有前後,不得移祔。祔葬自周公來。」《南史.卷五三.梁武帝諸子列傳.豫章王綜》:「後梁人盜其柩來奔,武帝猶以子禮祔葬陵次。」

注音: ㄈㄨˋ
資料來源: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祔
授權資訊: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臺灣3.0版授權條款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