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疙瘩寶螺 - 教育百科
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生物資訊
中文名: 疙瘩寶螺
英文名: Cypraea nucleus
描述:
英名Kernel cowry, Wrinkled Cowry, Nut cowry, Granulated cowry。螺殼大多呈橢圓形,但偶而也有較小而呈現珠球型的個體,長約可達3.7公分,殼表呈白色、青灰色、黃棕色至淺橘褐色,背部中間有一條細的縱向線,在末端常有兩個橙色區域。殼背面有很多金色製乳黃色的小凸瘤或疙瘩,每個疙瘩由一條細肋彼此連接,基部有橘紅的環狀紋,在老的空殼上則不明顯或消失。腹面為白色至淡橘色,小齒擴展到整個基底的兩側,形成許多橫肋。生活時外套膜呈半透明的橘色、棕色至褐色,具有發達的乳突,擬態分枝狀的軟珊瑚或紅藻。
分布:
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—西太平洋的溫暖海域,包括紅海、亞達伯拉、查戈斯、肯亞、馬達加斯加、馬斯克林海盆、摩里西斯、留尼旺、塞西爾、索馬利亞、坦桑尼亞、印尼、菲律賓、海南島、南沙太平島、東沙島、臺灣、日本、澳大利亞、波里尼西亞、關島、夏威夷等地。臺灣分佈於台北縣的貢寮和石門、宜蘭縣的石城和蘇澳、花蓮、台東、蘭嶼、綠島、屏東縣恆春半島、小琉球、澎湖等地,偶爾可見。
作者: 陳育賢
授權方式: 創用CC
資料來源: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