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捏 - 教育百科
教育部國語小字典
注音:
解釋:
  1. ㄩㄥˋㄕㄡˇㄓˇ˙ㄊㄡㄐㄧㄚˊㄓㄨˋㄖㄨˊ:「ㄋㄧㄝㄓㄨˋ」、「ㄋㄧㄝㄐㄧㄣˇ」。
  2. ㄖㄡˊㄙㄨˋㄖㄨˊ:「ㄖㄡˊㄋㄧㄝ」、「ㄋㄧㄝㄇㄧㄢˋㄖㄣˊ」。
  3. ㄐㄧㄚˇㄗㄠˋㄖㄨˊ:「ㄋㄧㄝㄗㄠˋㄕˋㄕˊ」。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捏
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
注音:
漢語拼音: niē
解釋:
  1. 用拇指與其他指頭(一般用食指)夾住。
    【例】捏鼻子、捏緊線頭 ◎
  2. 用手指持續捏揉軟物體而成形。
    【例】捏麵人、捏餃子、捏泥人兒
  3. 虛假、附會。
    【例】捏造
資料來源: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捏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為歷史語言辭典,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,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。若您是為小學、國中、高中(職)的學習或教學,建議您優先使用《國語小字典》或《國語辭典簡編本》。
注音:
漢語拼音: niē
解釋:
[動]
1.用手指將軟東西搓捻成某種形狀。如:「捏麵人」、「捏餃子」、「捏泥人兒」。元.王實甫《西廂記.第一本.第二折》:「頭直上只少個圓光,卻便似捏塑來的僧伽像。」
2.用拇指與其餘手指夾住。如:「捏鼻子」、「捏緊線頭」、「捏一把冷汗」。
3.握住。元.鄭光祖《㑳梅香》第一折:「俺捏住這玉佩,慢慢的行將去。」
4.虛構、牽強附會。如:「捏造事實」。《紅樓夢》第八六回:「今爾遠來,並非目睹,何得捏詞妄控。」
資料來源: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捏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 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
四縣音
海陸音
大埔音
饒平音
詔安音
南四縣
釋義: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捏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
音讀: lia̍p
屬性: 主詞目
解釋:
  1. [[動] ] 用手指將軟東西搓捻成某種形狀。
  2. [[動] ] 引申為父母辛勤照顧子女。
音讀: tēnn/tīnn
屬性: 主詞目
解釋:
  1. [[動] ] 用拇指與其餘手指夾住。
  2. [[動] ] 擠壓、掐。
音讀: liap
屬性: 單字不成詞者
詞條來源: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捏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